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效益

北京市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在应对“7.21”暴雨灾害中取得显著成效

2012-07-26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场暴雨灾害,导致全市15个区县220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119.28万人,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8.35亿元,房山地区出现2起泥石流灾害。北京市利用刚刚建成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切实做到了“实时监视、及时预警、四级联动、预案到村、包干到人”,泥石流预警转移工作中无一人伤亡,在迎战“7.21”暴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水雨情实时监测。北京市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中共建成简易雨量站939个、自动雨量站74个、自动水位站76个、自动气象站29个,在“7.21”暴雨灾害过程中,实时监测雨情,采集雨量信息数万条,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雨水情信息。

二、市区两级预警平台高效。北京市和区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正常运行,实时提供气象、雨情监测及防汛指挥调度信息,实时监控显示150处山洪灾害水位及雨量监测站,29处气象站,121处市级遥测站,以及气象雷达、云图、预报信息等,在测站超过降雨预警阀值,及时发出预警提示,防汛部门立即启动防汛应急响应,通知各抢险救灾部门和人员按预案立即行动,转移险村险户群众,有效避免或减少了群众伤亡。

三、预警发布及时。本次强降雨过程中,北京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共启动乡镇、村组预警广播990余次,发布预警短信16712余条,发送发生预警传真471余次,乡村使用手摇报警器659次。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在部分乡镇公网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通过超短波电台保持了乡镇与各村的通讯畅通;暴雨强度最大的河北镇、佛子庄乡在电力、通讯全部中断的情况下,依靠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数字电台采用电瓶供电的方式与外界保持联系;7月21日16时,各险村通过建设的69部无线预警广播向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发布了避险转移命令,及时转移山洪灾害危险区8487名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

四、群测群防有效。本着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北京市健全了山洪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认真贯彻“七包七落实”(“七包”区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户、党员包群众、单位包职工、老师包学生、景区包游客,“七落实”,落实巡查报警人员、落实避险转移信号、落实避险转移路线、落实避险转移安全点、落实避险转移防汛棚、落实抢险队伍、落实老弱病残提前转移),进一步细化责任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责任到县(区)、到乡镇,到村户。预先进行了暴雨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预案编制、宣传培训演练,做到一村一预案,一户一明白卡,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册等手段提高了村民避险转移意识,并且各区县均开展了相关培训和避险转移演练。在7.21强降雨过程中,各区县各部门切实做到了责任明确,预案落实,信息报送迅速,指挥有力,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灾害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