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效益

预警平台+铜锣能否对付“山洪杀手”

2013-04-16

 
应急避险场所指示牌在梅州随处可见,提醒群众在山洪来临时可以到该处避险

用手机编写预警短信,可以发送到山洪灾害预警平台进行广播预警

铜锣、手摇报警器是镇、村进行灾害预警的最可靠和最重要的手段

梅州市三防视频会商系统基本延伸到镇。省、市、县、镇可互联互通

广东山区丘陵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约60%。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洪及其次生灾害致死伤人数在我省常见自然灾害中占比近七成,俨然成为广东自然灾害的“头号杀手”。

为了应对山洪灾害,我省正在梅州、肇庆怀集、韶关曲江等地试点一套“五个一”的山洪灾害防御的新措施。即每县建设一套监测预警平台,每镇(乡、街)建立一个三防办事机构、建成一套视频会商系统,每村制定一个操作预案、配置一面铜锣。

最近,我省汛期提前到来,与强降水和强对流等各种极端天气相伴而行的“头号杀手”再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山洪灾害的主要威胁有哪些?防御难点在哪里?广东这套做法能否实现有效防御?南方日报记者为此开展了深入调查。

头号大患

广东每年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洪涝灾害人员伤亡总数80%以上

极端天气常态化增防御难度

在广东,山洪灾害历来是防灾减灾的心腹大患。每年因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整个洪涝灾害人员伤亡总数的80%以上。目前,广东省列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范围的18个地级以上市、80个县(市、区)和928个乡镇(街道),共有1634.75万人受山洪灾害威胁。

山洪灾害的威胁为何如此巨大?

水利专家、省三防办常务副主任贺国庆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山洪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瞬间可以淹没村庄、房屋,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人类在其突发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前非常渺小和脆弱。“更重要的是诱发山洪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由强降水引起,也有可能在台风、地震、海啸的诱导下产生。因此,威胁来自四面八方、防不胜防。”

与往年相比,今年汛期显得很不寻常。省防总早前发布信息称,今年汛期入汛早、极端天气呈现早发高发态势。4月上旬,全省平均降雨量为111毫米,与常年相比偏多74%。变幻无常的气候更为山洪的到来增添了恐惧和不可预测的困难。贺国庆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极端天气常态化,打乱了过去人们掌握的降雨和洪水变化规律。老天爷不按常理“出牌”,进一步加大山洪灾害防御难度。

综合防御需破“天”“人”两关

山洪灾害要实现提前防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提前预报问题。

根据地理学知识,山区的特性决定了其局部性气候比较明显。由于山地的抬升作用,对流天气容易积聚成降水,带来强暴雨的可能性比平原地区大。这一特性也导致山区气候比较复杂多变,常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贺国庆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从技术上讲,目前人类在大范围的天气预报上比较准确,但局部性的、小尺度的预报就比较弱。同时局部性天气预报在预见期上也不如大范围预报,难以实现较长时间的准确预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天”是山洪灾害防范需要逾越的第一个障碍,而“人”则是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山区人员居住比较分散,预报信息很难快速传递到每个居民手中,这就是我们在洪灾防治上常常讲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贺国庆说,即便实现了比较有效的预报,但山区居民无法接收,预报也就成了白费。

在广东省过往的山洪灾害中,镇、村二级的灾害预警难以全覆盖,存在许多盲区和死角,山洪灾害到来前,群众难以预先得到灾害预警,无法及时转移所致。

在此基础上,还有另一种情况出现:即便解决了信息传播的问题,由于当前现有预报的水平有限,精度不准确,常会产生“空预报”,即预报的灾害并未发生。老百姓一次两次转移还能忍受,但次数多了,就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警觉度也会下降,便不愿意及时转移。“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等狼真的来了,已经来不及了。”

防御试验

在梅州,有关部门开始尝试一种新的防控体系以扫除灾害预警盲区

逐级传信打通“最后一公里”

“各位请注意,今明两天有大到暴雨,河水会暴涨。请大家密切关注暴雨及江河水位,远离河边及低洼危险区域,注意安全。”这是记者日前在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听到的广播预警。
华城镇三防办负责人邹志平告诉记者,这是他编写的手机短信发送到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后发出的广播预警信息。

华城镇的做法是用一台电脑和传真机,通过网络与县三防办新建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然后通过手机短信、固定喇叭广播、车载流动广播、铜锣和手摇报警器等多种手段,实现灾害预警全镇覆盖。

据邹志平介绍,华城镇安装的固定喇叭广播预警,除镇上的居民能听到外,附近五华河沿岸的10多个村都能听到。

但这并不能一劳永逸,在山洪灾害爆发中,常常出现手机短信、电话通讯等设备受损而出现预警失灵的极端情况。这时候怎么办?

邹志平说,镇三防办与村民小组负责人建立了电话、短信和手摇报警器等联系方式,并进行预警信息传递。村组负责人再用铜锣、手摇报警器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传递到各自然村,这样一级传一级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预警信息全镇覆盖。

明确转移路线力避侥幸心理

比起“地震能否预报”在当前科学界莫衷一是,“山洪能够预报”当前在学界得到一致的认同,但要解决“人”、“天”两个层次的综合防御,做好山洪防御还面临更大挑战。

一般来说,预警是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的基础,及时转移避险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人员的转移,这是山洪防御需要突破的另一个障碍。

由于山区人员分布分散,在短时间人员转移的路线五花八门,如何让转移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山洪灾害来临之时往往天翻地覆,普通居民能否有能力辨认哪里才是安全的转移点?
梅州市通过“五个一”建设,重视危险区域群众的转移避险工作,逐镇、逐村、逐户登记群众的相关信息,每村制定一个抢险救灾行动方案,方便镇、村干部在山洪到来时,迅速开展救灾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在五华县水寨镇罗湖村的五华河的堤围边看到,这里立了一块罗湖村避险转移路线图,哪个村、多少人、通过什么路线转移到哪个安置点,都在图上标得清清楚楚。
在梅州市地势较高的广场、学校等空旷地上,随处可见标有“应急避险场所”醒目指示牌——这些就是人们在山洪灾害到来时应该去的地方,这就是梅州市试验的做法,提前规划、提前明确。

据邹志平介绍,为了让群众主动配合和更有效参与救灾行动,他们根据“一页纸预案”,制作更加简单明了的“防灾避险明白卡”,卡上标有每户村民的户主、家庭成员及地址、联系电话、预警信号、预警人、转移路线、转移负责人、安置地点等主要相关信息,让群众一目了然,山洪到来时各就各位,有序转移。

为了防止多次转移让居民出现的侥幸心理和预警疲劳,他们又开展了防御山洪灾害的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

南方日报记者在刁坊镇采访时,遇到从兴宁市培训回来的该镇三防办负责人肖彬,他说自己在兴宁市已培训了2天,培训班的人数多达500多人,多数是乡镇、村的干部及相关负责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使用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如何预警、如何快速转移人员等。

实战检验

兴宁黄陂镇按“五个一”防御,去年百年一遇山洪无一人伤亡

市镇村同时启动转移抢险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能否保证山洪到来前可防可控真的有用,这需要接受来自大自然的检验

2012年5月27日深夜,兴宁市黄陂镇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5小时的降雨量达181毫米,特大暴雨从27日深夜一直持续到28日凌晨。

凌晨2时,镇三防办负责人陈运强的手机收到雨量计的报警信息,他赶快查阅数据,确认已到三级预警(最高级别)。他立即向黄陂河沿岸村庄及其他村的干部发出预警信息,村干部接到预警信息后马上启动抢险救灾行动预案,用铜锣和手摇报警器通知群众火速转移到应急避险场所。沿河及低洼危险区域的1200多名群众转移后,黄陂河的洪水迅速暴涨,瞬间淹没了黄陂镇街道及沿河10多个行政村。

与此同时,在几十公里外的兴宁市三防指挥部,山洪灾害预警平台显示黄陂河水位异常高,指挥部要求技术人员检查预警平台是否出了故障。在确认预警平台正常运行后,指挥部28日凌晨5时派出一支由4艘冲锋舟组成的救援队和另一支抢险队火速赶赴黄陂镇参与抢险救灾,成功营救出200多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据统计,这次特大暴雨造成该镇29个村(居)8345亩农田受淹,446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3.5万人,但无一人伤亡。
怀集曲江也在试点防御建设

兴宁市三防办副主任曾永东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这次山洪出现在凌晨时分,群众已熟睡。如果不是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及时预警,后果不堪设想。基层三防“五个一”建设,扫除了过去普遍存在的预警盲区和死角,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的的确确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作用。

目前,广东在肇庆怀集县和韶关曲江白土镇,也进行同样的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建设,据说效果同样很好。

■链接

“五个一”建设

是广东省推行的山洪灾害防御的新措施。即每县建设一套监测预警平台,每镇(乡、街)建立一个三防办事机构、建成一套视频会商系统,每村制定一个操作预案、配置一面铜锣。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