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

2012-09-05

 目 录

一、规划名称

二、立项缘由

三、项目基本情况

四、规划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五、规划依据、范围及规划水平

六、规划目标与任务

七、技术路线

八、规划工作主要内容

九、规划主要成果

十、编制单位及组织形式

十一、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一、规划名称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二、立项缘由

我国江河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频繁,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灾害损失统计表明,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重,损失愈来愈大。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近年来因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洪灾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山洪灾害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中的突出问题。

山洪灾害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8月,湖南省庞道沐副省长根据湖南省的山洪灾害及防治实践,撰写了“山洪灾害防治成为防汛抗灾的突出问题”一文呈送温家宝副总理。温副总理在该文上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要求研究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方案。

遵照温副总理的指示,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编制提出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

三、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温副总理批示精神,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3%,高原约占26%,丘陵约占10%,盆地约占19%,平原约占12%。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在内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洪灾害特点是:①突发性强,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②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对工矿、交通、居民地危害很大,并容易造成人员伤亡;③季节性强,频率高;④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⑤一般来说一次山洪灾区范围较小,但灾后恢复困难。

我国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山丘区,据1950~1990年资料分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7.4%。据资料统计,1997年全国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当年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9%;1998年受灾严重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死亡人员,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

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辽宁等省区,每年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尤以城镇工矿区的泥石流灾害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座县城和城市受到泥石流直接威胁和危害。泥石流对铁路的危害也很严重,全国有20多条铁路干支线受泥石流侵袭,其中为害最烈的泥石流沟有1400余条。因降雨引起的滑坡属重力侵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灾害性滑坡有十余万处,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灾害发生频率很高。据统计,1950~1990年期间,比较严重的山丘区局地性洪灾,甘肃省就发生了237次,平均每年5.8次;陕西省271次,平均每年6.6次。山西省对日雨量超过100mm局地性大暴雨进行了统计,在1950~1990年期间,共发生了263次,平均每年6.4次。虽然山洪灾害多发生在局部地区,但由于灾害发生次数多,累计损失很大。

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工矿企业建设规模的扩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湖南省进入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山洪灾害的损失占全省洪灾损失的比例从五十年代的44.4%上升到九十年代的6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山丘区建成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病险工程不断增多。散布于山丘区的中小城镇和居民点,多位于平川谷地,基本处于无设防状态,缺乏有效的工程手段,一旦山洪灾害暴发,防不胜防。同时,山丘区河流堤防大多数质量差,沿河农田、道路极易冲毁。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此外,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的宣传和系统研究,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初步开展了1/50万全国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但是,专门针对山洪灾害的有关调查和区划工作尚未系统开展。长期以来,对山洪灾害的研究相对滞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才将山洪灾害性评估的研究列入“十五”计划攻关课题,着手编制区域性和流域性的山洪风险图。目前可供遵循的科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不多,缺乏防治山洪灾害的整体规划,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防御山洪灾害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近年来山洪灾害的不断发生,山洪灾害防治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规划、治理力度。

针对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问题和现状,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四、规划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为分期实施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基本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问题,而且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2)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发展和城市及村镇建设要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风险的程度,合理进行布局;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主动避灾意识;开展预防监测工作,提前预报,及时撤离险区。

(3)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4)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5)规划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批准的有关规划,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规划拟定的目标、对策措施和工程布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城市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相协调。

五、规划依据、范围及规划水平年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国家法律法规。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其它相关行业“十五”计划和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

(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山洪灾害区,以山洪灾害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的省(市、自治区)为重点。

3、规划水平年

2000年为现状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期规划水平年,以近期规划水平年为重点。

六、规划目标与任务

1、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因地制宜,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对策措施,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致灾因素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促进和保障我国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近期(2010年)规划目标: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远期(2020年)规划目标: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一般山洪灾害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2、规划任务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已发生的山洪灾害的调查,分析研究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典型区域规划,提出相应的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七、技术路线

首先组成由各部门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写工作组,统一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然后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省(市、区)根据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的要求,在开展山洪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编制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风险图,进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分类提出对策措施,编制完成本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最后综合、分析、汇总各地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八、规划工作主要内容

1、基础工作

1.1 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社会经济和已发生的灾害资料,收集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

(1)水文、气象

① 气象资料:暴雨等值线图、气象台站山洪灾害多发期降水基本资料、各省山洪灾害区域逐时降水资料、重大山洪灾害过程的天气形势资料等;

② 区域水文资料:水位、流量、泥沙、洪水调查考证资料及洪水、泥沙还原计算有关资料等;

③ 有关水文气象分析研究成果。

(2)地形、地质

① 区域自然地理资料: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资料; 

② 流域及河道特征资料:流域的面积、高程、坡度、平均宽度;河道长度、纵比降、断面特征;主要河流分布情况等;

③ 测绘、遥感资料:地形图、流域图,重点防治区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影像资料(如TM多光谱影像、SPOT或IKONOS卫星影像等);

④ 已有的区域地质图、区域地震资料、分省(自治区、直辖市)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和源于各种不同目的的其它地质、勘探资料等。典型山洪灾害多发区的有关地质图、剖面图与文字说明,以及一定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图等。

(3)水土流失

森林覆盖面积及砍伐情况;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河道及水库泥沙淤积情况;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及效果;水土保持规划等。

(4)社会经济

山洪灾害威胁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包括人口和分布、GDP、乡镇、道路、工矿设施等。

根据有关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规划对山洪灾害防治提出的新要求。

(5)山洪灾害损失

统计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面积、分布及所造成的损失。区域山体滑坡、泥石流情况资料。

(6)环境影响

地表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易发区自然生态保护、珍稀物种分布、湿地破坏资料,区域生态建设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书等。

(7)其它资料

已有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水库、堤防、谷坊、拦沙坝等)状况资料,包括实施时间、规模、完好情况、效果;相关规划资料等。

1.2 山洪灾害现状调查分析

致灾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中地形、地势和地质是最基本条件,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内因,高强度或连续降雨是外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山洪灾害。

通过对历史和现状山洪灾害的调查(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研究山洪灾害成因,分析气象、水文、地形、地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山洪灾害间的关系,掌握山洪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通过对我国山洪灾害威胁区自然及社会基本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解我国现状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对国民经济的危害程度,分析现状山洪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总结山洪灾害治理的经验,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2、规划工作

2.1 山洪灾害特征与防灾形势分析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山洪灾害特征

研究山洪灾害的分布、类型、特点以及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演变规律。

2.1.4 防灾形势

(1)建设成就

(2)现状防灾能力评价

(3)存在的主要问题

(4)防灾面临的形势与要求

2.2 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根据山洪灾害特点、规律及分布,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编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因地制宜地提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2.1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1)根据降雨分布特点和规律,进行降雨强度区划。

(2)山洪灾害区卫片、航片灾害类型解译,并进行地质区划。

(3)调查与复核山洪灾害类型,判定其规模、性质与危害程度;考虑自然和经济两方面条件,编制山洪灾害类型(山洪、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

(4)根据降雨、地形、地质条件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布局,评估山洪灾害的风险,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编制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风险图。

2.2.2 非工程措施规划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监测、通信、预警、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政策法规等。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教育,提高人们防灾、避灾意识;采取主动避让措施,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加强测报预报研究,重点地区重点监测;根据山洪灾害风险图,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村镇布局;加强管理力度,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河道管理,禁止侵占河道行为;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2.2.2.1 监测系统规划

(1)气象、水文监测系统

(2)泥石流监测系统

(3)滑坡监测系统

2.2.2.2 通信系统规划

建立山洪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的通信网络系统。

2.2.2.3 预警系统规划

研究山洪灾害预报、警报技术,建立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2.2.2.4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山洪灾害影响区域城镇、村及居民点)

(1)防灾预案

(2)救灾措施

2.2.2.5 政策法规建设

(1)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2)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对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避灾政策与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风险区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

2.2.3 工程措施规划

工程措施主要有:山坡水土保持、山洪沟治理、水库工程建设、滑坡治理等。

2.2.3.1 山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

(1)现状

(2)建设规划

2.2.3.2 山洪沟治理工程规划

山洪沟治理措施包括植物措施、堤防、沟头防护、谷坊、泥石流拦挡坝、泥石流排导沟等。

(1)现状

(2)建设规划

2.2.3.3 水库工程建设规划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2)新建水库

2.2.3.4 滑坡治理工程建设规划

(1)基本情况

(2)建设规划

2.3 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选取山洪灾害典型区域(山洪、泥石流和典型滑坡)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综合防治对策措施。

2.3.1 典型区山洪防治规划

(1)现状调查

(2)灾害防治区划

(3)经济社会发展对山洪防治的要求

(4)总体规划

① 非工程措施规划

② 工程措施规划

(5)环境影响分析

(6)投资与效益

(7)近期实施计划

2.3.2 典型区域泥石流防治规划

(1)现状调查

(2)灾害防治区划

(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与过程

(4)泥石流的危害及方式

(5)社会经济发展对泥石流防治的要求

(6)总体规划

① 非工程措施规划

② 工程措施规划

(7)环境影响分析

(8)投资与效益

(9)近期实施计划

2.3.3 典型滑坡防治规划

(1)现状调查

(2)灾害防治区划

(3)滑坡成因及模式

(4)防治对策

采取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有确定危险区范围、采取预警避难措施、建立预警系统、建立观测点、宣传防治常识等。工程措施主要有地表排水工程、地下水排水工程、减压与反压、拦挡工程等。

(5)环境影响分析

(6)投资与效益

(7)近期实施计划

2.3.4 山洪灾害典型区域城镇居民点防灾规划

(1) 现状调查

(2) 避灾方案

(3) 投资与效益分析

(4) 近期实施规划 

2.4 环境影响分析

开展规划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不同防治区的防治措施方案的生态保护比选论证;防治规划措施的综合影响分析,以及主要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2.5 投资与效益

计算山洪灾害防治措施所需投资,评价防治体系实施后的效益。

2.6 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的组织实施,需加强防洪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技术、经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群策群力,达到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2.7 近期实施意见

根据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迫切性,按照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原则,分期防治、远近结合,提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近期防治实施意见。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是一项涉及面极其广泛、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辅助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工作有序、高效、科学地进行。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按照总体设计、统一规范格式、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对与山洪灾害防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和加工处理,以数据、图形、文本、声音、影像一体化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方式描述全国和区域的山洪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并满足规划所需的有关资料的录入、汇总、查询、发布等工作的需要,以利于规划的编制和山洪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规划信息系统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既能相对独立地完成各自需要承担的工作,又能集成到整个大系统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子系统包括:(1)规划信息管理系统;(2)规划地理信息管理系统;(3)规划综合数据库维护系统;(4)规划网络平台等。

4、专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编制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需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以解决规划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成果质量,保障规划工作的规范性和方案的有效性。

4.1 山洪灾害成因、时空分布特征和风险度评估研究

山丘区由于暴雨、地形、地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灾害的发生,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有其不同的主导因素和激发因素。拟采用典型地区野外调查、实验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成因,探索山洪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和激发因素,研究典型区域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山洪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等综合影响的评价,建立山洪灾害风险度评估指标体系和山洪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对山洪灾害危险度进行科学分区,研究山洪灾害风险度区划图编制的方法,指导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研究内容包括:(1)山洪灾害成因研究。研究不同类型山洪灾害产生的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条件;(2)降雨对山洪灾害激发作用研究。着重研究暴雨强度和历时与不同类型山洪灾害形成的对应关系;(3)人类建设活动对山洪灾害的影响分析研究;(4)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5)山洪灾害风险度评估指标研究;(6)山洪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研究;(7)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风险度区划图编制研究。

4.2 山洪灾害水文气象测报预报警报研究

山丘区小流域水文气象站网和基础资料缺乏,为山洪灾害的预警、预防带来极大困难。为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对山洪灾害多发的典型区域进行水文气象测报预报警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水文气象测控站网优化布设原则、分布密度及测报技术研究;(2)不同气候类型山洪灾害发生的气象预报方法研究,山洪灾害多发时段的前期气候变化特征、发生当时的环流背景研究;(3)山洪灾害典型区域暴雨洪水发生特性及规律研究;(4)典型区域降雨产流、汇流机理,小流域产汇流模型和地貌单位线模型研究;(5)小尺度暴雨洪水数值预报理论和方法及典型区域预报模型和方案研究;(6)山洪灾害警报发布技术与方式研究。

4.3 泥石流、滑坡监测技术研究

为了及时预测、预防泥石流、滑坡导致的山洪灾害,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必须开展泥石流、滑坡监测技术研究。
其主要内容包括:(1)监测系统设计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究。(2)地面监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遥测及自动数据采集系统,达到适时采集、传输、分析与处理数据的目的。(3)遥感监测技术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如卫星照片、小型飞机航空摄影等,收集气候、植被、地形、地貌、地质以及其它环境资料等,研究遥感技术监测山洪灾害的适应性。(4)GPS监测技术研究,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自动采集数据,对山洪暴发区域、影响范围、暴发强度及毁损情况等进行适时监测。(5)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山洪灾害监测数据库。

4.4 山洪灾害对区域城镇规划建设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通过山洪灾害对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揭示山洪灾害的特点、成因和危害,了解与掌握山洪灾害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山洪灾害的成因所起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的生态作用,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生态保护对策,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措施方案的论证与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防治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山洪灾害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2)山洪灾害对城市村镇规划建设影响研究;(3)防治山洪灾害的生态保护对策。

4.5 山洪灾害灾情评估及防治的综合效益分析研究

研究山洪灾害灾情评估方法;采取调查与分析计算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面上分析与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山洪灾害灾情评估计算方法研究;(2)山洪灾害防治综合效益计算方法研究;(3)典型山洪灾害防治区综合效益分析;(4)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综合分析。

九、规划主要成果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附件: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2)专题研究报告;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信息系统。

十、编制单位及组织形式

本规划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多个部门、各规划层面的协调与配合。为了组织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制订工作,成立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规划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及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由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规划任务书、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的要求,分别编制本地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最后,由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汇总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规划任务书、技术大纲及规划报告的编制技术牵头单位。

十一、规划工作控制进度

本项规划工作时间为: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历时2年2个月。

(1)规划任务书于2003年1月中旬编制完成;

(2)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于2003年3月底编制完成;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组于2003年4月~2003年12月配合有关省开展典型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各专题2003年12月提出报告初稿,2004年3月提出正式成果;

(4)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于2004年6月底编制完成;

(5)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于2004年10月提出讨论稿;

(6)经审查,于2004年12月提出正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