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名家谈|“洪水韧性建设中的非工程措施”在线研讨会成功举办
非工程措施是减少洪灾、降低灾害损失、增强韧性的有效途径。为探讨各国在防洪非工程措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这些措施在洪水韧性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中国水科院联合其挂靠国际组织——国际洪水管理大会(ICFM)成功举办了“洪水韧性建设中的非工程措施”在线研讨会。
会议由ICFM主席、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韦仕敦大学教授Slobodan P. Simonovic开场,邀请了土耳其国家水利工程总局(DSI)区域副主任Emre Akcali、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总工孙东亚、日本土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asatohi Denda、以及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项目主管Jason T. Smith发表报告并参与讨论。全球约200余人观看直播。
会议开场
ICFM主席Slobodan P. Simonovic在会议开场中表示,自2020年推出“ICFM线上系列研讨会”活动至今,在中国水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全球洪水管理热点,成功举办六次线上活动,收获全球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馈。此次第七次线上会议报告议题丰富,以期交流共享各国在防洪非工程措施方面的案例与经验。
专家报告
《土耳其洪水博物馆与创新性防洪设施》
来自土耳其国家水利工程总局区域分局的Emre Akcali博士介绍了其团队负责建设的洪水主题交互式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土耳其东北部港口城市特拉布宗(Trabzon),这里是土耳其洪水风险最大且灾害最频发的地区。博物馆于2020年3月竣工,其建设初衷是宣传洪水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以提高公众认知和应对能力。
整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根据不同主题与功能划分为33个展厅,既包括洪水的成因、全球重大洪水时间线、城市洪水演示等科普性较强的内容,也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室、洪水-山体滑坡互动模型、洪水风险查询系统等交互性较强的版块,还为工程师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中国防汛抢险技术需求与装备》
中国水科院减灾中心总工孙东亚正高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内在水文气象监测技术、堤坝隐患探测险情巡测仪器、堤坝漫溢抢险技术、救援救生、城市内涝抢险等领域的现行与新型装备。
传统防汛抢险技术实用性、灵活性强,仍是当前防洪抢险主要技术手段。新型抢险技术装备所依据的理论技术原理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但在结构、材料和工艺上有比较大突破,可在防洪抢险中推广应用。同时,堤防等防洪工程遭遇极端水文气象条件的可能性、工程老化病险和失事风险长期存在,新时期加强应急管理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洪灾管理系统》
来自日本土木研究所、国际水灾害与风险管理中心的Masatoshi Denda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虚拟洪水体验系统(VFES)。VFES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利用RRI模型和iRIC模型来模拟降雨径流过程和洪水淹没过程;二是通过无人机、点云、摄影测量等手段获取空间数据;三是将现实空间中的洪水要素及空间要素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重建。
VFES系统能够使人们体验虚拟的洪水过程并且训练其撤离行为。Masatoshi以2019年第19号超强台风在Sanakawajima地区引发的洪水事件为例,对比了虚拟洪水的淹没结果和实际的观测数据,两者非常接近。下一步,Masatoshi及其所在团队将在虚拟现实技术评估、行为观测与撤离训练、洪水体验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美国爱荷华州银夹克跨部门防洪抢险队对社区的支撑》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的项目主管Jason Smith先生分享了爱荷华州“银夹克”跨部门防洪抢险队(Silver Jackets Interagency Team)及其为社区提供支撑的案例。“银夹克”团队以“一支队伍,多方合作”为宗旨,凝聚了地方、州、联邦多级部门的力量,共同帮助社区加强洪灾应急准备、响应和灾后恢复工作。
“银夹克”通过跨机构间数据的共享和密切沟通为应急响应部门提供支撑,同时多方合作伙伴资助开展洪水风险图绘制、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防洪工程损坏评估等特定项目,切实应用到社区的防洪韧性建设中。在2019年美国密苏里河洪水、密西西比河洪水等灾害救援中,“银夹克”防洪抢险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已发展为爱荷华州当地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关键一环。
报告过后,针对洪水博物馆的成本及维护、防汛抢险新设备在中国的具体实施情况、洪水风险图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应用、虚拟洪水体验系统的受众等问题,专家进行了解答与讨论。
直播回放及专家PPT已上传至ICFM官网,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查看完整内容:
https://www.icfm.world/Webinars/webinars-no-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