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陶-让沙兰悲剧不再重演
著于2005年7月
沙兰镇105个被山洪夺去宝贵生命的孩子,离开他们温暖的家庭、可爱的学校和令他们憧憬的社会,已经整整一个月了。痛定思痛,人们要问:沙兰悲剧如何才能不再重演。6月29日至7月3日,笔者利用到黑龙江出差的机会,专门拜访了省防办、省水文局、牡丹江市水务局和市防办直接参加了救灾工作的部分领导与专家,并到沙兰镇做了实地的考察,为始终萦绕心头的一个困惑寻求答案——沙兰悲剧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大量资料与数据的分析表明,这次沙兰镇的确是遭受了出乎人们预料和想象的罕见天灾;但是许多事实又表明,当地的人们确实失去了一些可能挽救生命的机会。为了使沙兰的悲剧不再重演,至少有以下10个方面的教训值得吸取。
一、要全面提高灾害风险意识
沙兰悲剧发生后,许多报道都强调了沙兰镇又称“沙兰坑”,而沙兰镇中心小学紧挨着沙兰河,建在了该镇地势低洼的地方,似乎是“易于受淹的高风险区”。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缺乏山洪灾害的风险意识与防灾的经验呢?
其实,沙兰是座古镇,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驿站,又称“沙兰站”。穿镇而过的沙兰河,在镇以上流域面积仅有115平方公里,其中和盛水库以上山区面积45平方公里,植被良好,覆盖率达95%以上。水库以下为丘陵,和盛水库至沙兰镇间河道平均比降为6‰,落差84米。沙兰镇以下沙兰河汇入牡丹江,为平原性河流,河道宽阔,所以沙兰并非易淹易涝的盆地。在当地群众的记忆中,沙兰镇很少发洪水,即使发生了洪水,漫溢出槽的洪水也只有几十公分的水深。因此没有人想到,这次在沙兰镇中心小学,洪水水深会达到2.2米。由于没有严重山洪的历史记录,沙兰一直也未被列为山洪重点防治对象。这是该镇缺少必要的防灾准备、在得到洪水来临的传言后不能迅速引起警觉,而陷入灭顶之灾后许多人惊惶失措,难以正确实施自保互救措施的重要原因?
来自国际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全球正处于水旱灾害极端事件频发并重的阶段。为此要特别注意:(1)以往未发生过的大水,不等于今后就不会发生。2000年日本名古屋市遭受暴雨袭击,日降雨量达到428毫米,全市2/5区域受淹,最大水深超过了2米;而该市1891年以来的降雨记录表明,当地最大日降雨记录从未超过250毫米。(2)修建了防洪工程,不等于就能够根治水患、确保安全。2002年8月,流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洪峰流量达到5300立方米每秒,为182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相当于500年一遇,洪峰水位比正常水位高出7-8米,沿河地带普遍进水受淹,低洼处积水深达3-4米,大量建筑的地下室进水,市内三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直到2003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尽管在布拉格上游伏尔塔瓦河的干流上,几乎是首尾相连地修建了7座大型水库,但是在特大洪水中,由于水库相继进入了以保大坝自身安全为目标的应急泄洪状态,结果如倒多米诺骨牌一般,形成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因此,不要以为河流上有了防洪工程,就可以确保防洪安全。一旦遭遇超标准洪水,城镇受淹的风险仍然存在。(3)遭受特大洪灾之后,不要以为大洪水短期就不会再来。如我国台湾省的台北市,1996年、2000年、2001年相继三次遭受洪水袭击,而据测算,这三次洪水的重现期分别是100年一遇、200年一遇和400年一遇。因此,也不能认为特大洪水发生之后,短期内就不会再来。
因此,我国各地政府与群众,一定要全面提高灾害风险意识,在制定防灾预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要做好突发性暴雨山洪、堤坝溃决、水库泄洪的应急准备。
二、学校等灾害弱势群体集中的建筑,选址与建设应尽力回避高风险
沙兰小学建校于1916年,已有90年的历史。过去沙兰小学与沙兰中学都建在镇内的低洼地带,而且中学地势比中心小学还低1米,1989年两所学校都曾进过水,小学进水10厘米左右,中学进水达1米深。为此,宁安市和沙兰镇政府曾筹划将两所学校同时迁出洼地,异地新建。在争取国家支持和全乡集资后,沙兰中学被迁到了离镇8公里外的高岗上异地新建,而中心小学资金由于筹集比较困难,加之学校地处镇中心,教师上班和学生就学都比较方便,群众不愿意迁移,致使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落实。2002年省里拨款74万元,地方筹资3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翻修,但没有垫高房基。2003年完成校舍的危房改造,并通过了牡丹江市规范化合格小学的验收。
此次血的教训再次警告我们,对于灾害弱势群体集中的建筑,一定要尽力回避高风险。有条件设在高风险区以外的,应尽可能迁出高风险区;没有条件迁出高风险区的,应设法将建筑基础垫高。哪怕沙兰小学能够利用校舍改造的机会仅将房基抬高半米,教室里2.2米的水深就可能减到1.7米, 而身高1.2米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站在0.7米高的课桌上, 头部就可以露出水面了。因此,对于幼儿园、小学、医院、养老院等灾害自救能力较弱的群体,其建筑物要认真考虑以适合方式回避高风险的问题。
此外,通讯、金融、供电、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有毒有害物资的生产、运输、销售机构,也应尽力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以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三、迅速及时的预报警报,是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
象沙兰河流域这样小范围的局部强暴雨,靠我们现有的气象监测能力是很难准确预报的。目前我国气象监测预报尺度一般在数百平方公里至数千平方公里,而此次发生山洪灾害的沙兰河流域只有115平方公里,而且到目前为止,这里还是气象观测的盲点,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覆盖整个国土的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系统,致力于通过降雨云系的监测直接进行雨量预报,提早对洪水的预见期,并对潜在的危险天气发出警报。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依靠地面雨量站与水文站的监测信息进行洪水预报,而报汛站点十分稀少。据黑龙江省水文局水情科的杨广云科长介绍,黑龙江省4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目前只有300处报汛点,平均1500平方公里一个站点;而日本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800个报汛点。因此,像沙兰河这样小流域的暴雨山洪,目前还很难作出预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山洪是不可防备的。沙兰镇上游有5座村庄,从12点50开始降暴雨,到13点45形成山洪后,就有人打电话向下游报警。可惜镇政府未能及时作出反应。沙兰小学幸存的孩子中,有些就是由于家长在14点前后得到消息,赶在山洪进校前一步,将孩子接出了校园。当时家长中误传的信息是“上游水库开口子了”,可惜,这样的传言都未能引起老师的警觉。根据沙兰镇在14点44分向宁安市报警时街面水深才没小腿,15点20分学校受淹达到最高水位的情况来看,即使除去核实情况的时间,也有至少30分钟的有效时间可作组织学生避险转移之用。如果沙兰中心小学的老师当时得到的是镇政府的警报而不是家长的传言,那么学校绝对不可能大难临头还无动于衷。
因此,利用我国山区人口村落密度高、当地群众熟悉当地暴雨山洪特性的特点,建立严密的群防群治体系,在各级政府的防汛预案中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上游村庄在遭受特大暴雨时的报警义务,并规定下游村镇汛期的值班责任,及时向高风险区域特别是灾害弱势群体发出警报,就完全可能赢得拯救生命的宝贵时间。
四、及时清除阻水漂浮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沙兰洪水中,镇中的两座桥梁被上游随洪水冲下来的杂木、秸秆、垃圾严重堵塞,连桥面栏杆都因漂浮物堵塞而形成了阻水的墙,最后不堪重负而倒塌。两座桥中的中心桥,位置紧靠小学所临河段的下游侧,最大过水能力为250立方米每秒。从受淹现场的各种照片、录像和水淹的痕迹来看,当时并不是有高出地面2米的洪峰从上游冲下来,而是沿河而下的洪峰与河流左岸漫溢出槽的洪流在学校汇合后,由于桥梁被阻塞和房屋建筑的阻水作用,洪水被“憋”到了2米多深。如果中心桥能够保持2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1小时就可排除90万立方米的水,使1平方公里的水面少上涨90公分。如果这次洪水过程中,通过及时清除桥梁阻水漂浮物能够使水位降低30-50公分,那么孩子们就又增添了许多存活的机会。
因此,洪水中如何避免桥梁被漂浮物阻塞,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汛前应将沿河是否堆放有易于冲入河道的漂浮物作为防汛检查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洪水中的漂浮物;二是组织力量利用必要的工具,尽可能避免漂浮物在桥梁处堆积阻水。例如,捷克首都布拉格在2002年大洪水中,根据应急预案,立刻派出消防队员,配备吊车等设施,随时清除查理大桥上游顺流而下的漂浮物,避免桥洞被堵塞,为保护桥梁安全与减轻市区水灾发挥了作用。但是此项工作要特别注意清障人员的安全保护,一旦洪水过大时,要及时放弃、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五、正确有效的自保互救,是减轻伤亡的关键
由于突发性山洪暴涨暴落,而生命在水中丧失只是几分钟的事情,靠外界救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条件上都有较大难度,所以在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正确的自保互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媒体广泛报道的4年纪1班班主任沙宪晶老师,在水灾中能够保持镇定,以忘我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始终坚持指挥学生采取适宜的自保措施,鼓励学生们保持镇静, 抓住一样东西不放手,并适时向有危险的同学伸出救援之手,结果该班多数同学都存活下来。
镇林业站站长盖树军的家就在学校旁边,洪水进镇时他家中有4位老太太在炕上唠嗑,盖树军意识到洪水的危险准备外逃时,房门受水的压力已经打不开了。他果断打破窗户,接出4位老人,并帮助她们顺一铁门前的堆积物上到房顶上。这次洪水中,他家也淹了2米深,若非逃离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村民王磊,家就在学校后面。大水袭来,他一看不好,抢先拉开家中的电闸,以避免水中触电;再赶紧打破房屋的天花板,帮助爱人、岳母等四人爬到房梁上去,逃过了这次劫难。
因此,临危不乱,把握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自保互救措施,是减轻人员伤亡的关键。而且关键时刻,一定要以将保护生命安全放在首要地位。据了解,这次沙兰因灾死亡的村民中,就有为抢救家中钱财而丧命的,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
六、及时可靠的援助,帮弱者脱离险境
这次沙兰中心小学受淹后,一些家长冒死闯入学校去救他们的孩子。其中5年纪2班的同学就得到了两位家长的援助。他们在水大无法进入教室的情况下,打破了一个高处的窗户,利用校门上的雨搭,与老师配合,将学生一个个拉出送上了房顶,结果该班36个同学中,只有一名学生遇难。如果不是及时得到了这样的援助,该班情况可能会更糟一些。但是据说,有些家长进校之后,只是设法寻找自己的孩子,使得当时救援的场面显得比较混乱。如果这次的救援能够组织得更得力一些,孩子的伤亡还有可能减少。
因此,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能否就近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迅速地展开有组织的救援,并且首先想到去救援那些缺乏灾害自救能力的弱者,帮助他们脱离险境,是有效减少伤亡的重要举措。
七、加强防灾训练,是一项亟待规范化的工作
很可惜,在沙兰水灾事件中,无论是4年纪1班临危不乱保学生的沙宪晶老师,还是帮助5年纪2班老师救学生的两位家长,仅是一些自发的个例。还有一些学生盲目逃出教室却被卷入洪流而丧身,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和怎样做,生还的机会才更大。如果通过防灾训练,有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在大灾之中保护自己、救助他人的常识,那么,一旦遭遇突发性的灾难,就可能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把握住关键性的时机,积极寻求一切可能利用的逃生手段,采取正确的自保互救措施,这些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十分重视防灾教育与训练的国家。每年的防灾日,都要举行全国性的防灾训练。在中小学校,从小就要训练孩子们在地震、火灾、水灾发生时怎样安全自救逃生,这种训练使人终生受益。
日前,黑龙江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要在全省所有中小学校设立紧急情况逃生课程,增加学生自救互救逃生避险知识,进行必要的安全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学校和教师要以保证学生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临危不惧,高度负责,组织和帮助学生脱险。同时,北京、浙江等地也正在着手把防灾避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之中。希望这次一百多学生付出的生命代价,能够切实将中小学生防灾训练的工作推动起来,形成制度并加以规范化,不是一阵风就过去了,或者只是教了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
八、校舍等建筑物的可逃生改造,寻求全国可效仿的模式
沙兰水灾悲剧发生之后,国家已拨巨款用于沙兰小学迁址重建。目前,沙兰小学的新园已经破土动工。校址就选在离镇8公里的高岗上,紧挨着早先迁来的沙兰中学。
然而,我国象沙兰河这样100平方公里尺度的河流有5万余条。象沙兰中心小学一样面临山洪风险的学校何止成千上万。为了避免沙兰悲剧的重演,将有风险的学校都搬到无风险的地方去,在我国的国情下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即使回避了水灾,也可能还有其他灾害的风险。此外,还有供水、交通、社会习俗、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许多复杂因素也需要考虑。
因此,科学选址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寻求一套适合国情的、各地有可能推广和效仿的减灾模式。要学会在有风险的地带如何应对灾害,在各类建筑修建过程中就要渗透足够的忧患意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物的水灾风险特性考虑适宜的对策。其实,对于大多数有洪水风险又无力搬迁的建筑,只要进行耐淹加固并预设逃生设施,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人身伤亡。例如,今年六月中旬发生特大洪灾的广西梧州就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梧州是座有千年历史的江城,过去沿江修建的楼房虽然大洪水时可能短时淹到二、三楼层,但是群众并不紧张。因为许多楼房的墙上留有挂船的铁环和墙梯等逃生途径,一旦发生洪灾,人们可以及时转移,或顺着墙梯爬到高处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靠船逃生或维持生活。
沙兰小学的校舍,经过2002年的改造,在这次大洪水中,既没有裂缝,也没有倒塌。在教室的内走廊上,就有能通向房顶的天窗,但是没人想到利用它,使孩子们逃到房顶上去。如果各地能够对存在洪水风险的校舍等建筑物进行洪水风险的评价,再认真设想一下万一遭受最不利的水灾又来不及外逃时,如何因地制宜地对房屋建筑进行可逃生的简单改造,就能为室内人员提高逃生的机会,那么就可以在不花多少钱的情况下,提高建筑物的水灾安全保障水平,从而成为全国可效仿和推广的模式。
九、认真做好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关键是提高可操作性
沙兰水灾悲剧发生之后,对当地的防灾预案做了检查,发现从镇到村确实都有防灾预案。但是从减少沙兰水灾损失的要求来评价这些预案,又缺少有针对性的、可产生实际效果的条款。从沙兰镇的防灾避险预案来看,主要措施集中在筹集物资和抢险上,并没有人员疏散的办法。上游王家村的防洪预案中只明确准备3000个编织袋,具体用途是预防该村拦河坝决堤,却没有“逃跑”的措施。
以上所述各项教训中,从建立报汛机制和落实报汛责任,快速发布洪水警报,到采取各种应急救援措施,组织人员快速撤离,都必须在预案中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合理的预案应该建立在对当地洪水风险的科学评价上,并非千篇一律的防洪预案就能发挥作用。
沙兰悲剧发生之后,黑龙江省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对防汛应急预案都做了检查与修订,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可以说是大大推进了此项工作。
十、合理利用土地,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引发沙兰河流域山洪的暴雨,主要落在了和盛水库至沙兰镇之间的70平方公里的丘陵区。现在基本上都开垦成了坡耕地,有的已经开到山顶。6月份时庄稼还没有长起来,由于地表植被稀小,加之耕地多为顺山垄,暴雨汇流快,泥沙含量高,加重了这次洪灾。因此,加强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群众呼声强烈的措施。但是,调查中有群众反应,坡耕地的过渡开垦是近三、五年的事情,同时又强调并非当地群众可为,似乎其中还有更深层的矛盾。
城镇多年的开发建设逐步挤占了行洪区,也是这次洪灾损失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说,1987年靠近沙兰河南岸只有一个镇供销社招待所,而现在房屋已经建到河边,挤占了沙兰河行洪区。沙兰镇1996年至2010年城镇建设规划,仍然在继续挤占行洪区。这次洪灾,与两岸房屋缩窄行洪断面,壅高水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人口继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粮食需求压力与城镇建设的土地需求压力依然很大。在洪水的高风险中求生存、谋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发展行为需要更加审慎,要全力避免人为加重洪水风险、危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尤其要坚决制止少数人为牟取暴利而转嫁风险、以邻为壑的行为。这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因为此类行为后果的受害人,才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纠正此类行为的最积极、最坚定的力量。
结语: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几乎每年都会有多起严重的山洪灾害发生,但是对于任意一条小河流来说,遭遇特大暴雨山洪的几率又可能是微乎其微。由于目前全球正处于水旱灾害极端事件频发并重的时期,不要以为过去没有发生过的灾害事件,今天就不可能发生。各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树立起防御特大灾害的风险意识,制定出可操作的应急预案,组织必要的防灾训练,增强自保互救的能力,使缺乏灾害自救能力的弱者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制止人为加重风险与转嫁风险的行为。人类虽然没有能力消除自然灾害,但是应该完全有能力让沙兰一类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简介:程晓陶教授,中国水科院副总工,著名防洪减灾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