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预警:扭转汛期“临阵抗灾”被动局面
----加强监测预警 实现群测群防坚持提前转移 提升防灾能力
去冬今春,旱魔还在陇原大地肆虐。刚一进入汛期,陇东南暴洪灾害等极端天气又多发频发。5月份以来,甘肃已发生7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且局地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严峻的形势面前,近年来山洪灾害频发的甘肃,如何在汛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扭转汛期“临阵抗灾”被动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树立起防范第一的新理念。今年截至目前,短短两个多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已经10多次作出批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要加强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排查、预警,特别是要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靠近危险地带的群众视情及时作好转移预案。
建立科学监测预警体系,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科学依据,山洪预警“户户知”工程应运而生。
2010年以来,以暴雨监测、山洪预警、群测群防为主要措施的山洪预警“户户知”工程在全省83个山洪易发县市区相继启动实施,目前80个县市区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山洪灾害预警有了“千里眼”。但是,这一工程到底运行怎样,如何避免这一工程成为“聋子耳朵——摆设”?
为此,记者日前深入基层山洪灾害防御一线,进行了详细调查。
公开信引起的防汛理念之变
这是一封特殊的公开信——
主汛期来临之前,5月14日,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致各县(区、市)主要领导的公开信。
“我省山洪灾害分布点多面广,‘户户知’工程为山洪防御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防御工作的前沿在基层,防御工作的成败、关键也在基层,要使基层始终绷紧防汛防灾这根弦,让工程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正是这封公开信发表的初衷所在。”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局地暴雨山洪灾害每年都会屡次发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但不容否认,虽然山洪预警“户户知”这一生命工程建起来了,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防汛一直存在麻痹侥幸心理,致使预警信息存在“梗阻”、不畅的现象。
保一方平安、护一方百姓。在这封公开信中,省抗旱防汛指挥部恳请各县区市主要领导对山洪预警“户户知”工程运行情况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协调解决好管理机构、人员和维护经费等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抓好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及时预警到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公开信引起了各市州、县区的高度重视,他们及时做了相关部署。
如何切实做到“户户知”工程管理有机构,运行有人员,维护有经费,使工程得以健康运行?接到公开信后,天祝县决定从今年起,将山洪预警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到党政领导负责制,与各乡镇签订了《监测预警站点运行管理维护责任书》。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将“户户知”的运行管护经费正式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万元,成立了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配备3名专业技术人员。
有了预警信息,事由谁来做?人往哪里走?如何迅速避险呢?各地在组织开展专项工程运行检查的同时,纷纷建立起了县、乡、村、组四级责任制体系,明确各级各类责任人员的职责。责任人必须掌握第一手汛情,在预警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组织群众转移避险。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宣传和避险演练,细化避险方案和转移路线,确保暴雨信息测得到,预警信息发得出,险区群众收得到,避险撤离快。5月16日,永登县在红城镇凤山村成功完成了全县第一次山洪灾害预警演练。截至目前,涉及全县66个危险区的行政村演练已经全部完成,参加演练3500余人次。
加强监测预警 实现群测群防
“以前碰上下大雨,我主要操心给各乡镇打电话,及时了解灾情,向上级汇报。”天祝县水务局副局长、防汛办主任张国祥说,“现在有了‘户户知’工程,工作从被动走向了主动。山洪监测预警平台能随时知晓目前各处的降雨量是多少,一旦达到雨量临界值便会自动报警,值班人员根据预案,向有危险的区域发出预警或者撤离信息。”
2012年,天祝县建成了覆盖全县18个乡镇110个村54条小流域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有74个自动雨量站,110个简易雨量站、90个自动预警广播站,还向山洪灾害隐患地区群众发放了包括手摇报警机、铜锣在内的报警设备。
通过远程预警平台,当发生警戒雨量时,县防汛办及时给乡镇防汛负责人、防汛办主任、村干部以及预警广播主机发送短信,而通过短信发送即可启动广播站主机,自动向周围发出预警广播。
在天祝县石门镇石门村,村主任郁元更的房顶上安了4个喇叭。郁元更说,一旦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手机短信里的内容就会自动‘翻译’成普通话,通过喇叭广播,让全村人知道,做好防洪转移准备。”
听起来有些神奇,只要手机有信号,无论郁元更在哪,他都能通过相关操作,将手机短信的预警内容传递给村里人。“今年5月,我到武威去了两天,转发了气象信息后,连忙将电话打到家里,话筒里刚好传出了信息中的内容。”郁元更告诉记者。
不光是发布预警信息,在郁元更家的院子里,还设有一个自动雨量站。下雨后,可以自动监测收集雨量信息,并同步传输到天祝县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县防汛办据此就能做出下一步部署。
“‘户户知’工程及时发布预报、警报信息,就能防患于未然。”郁元更说。在石门村所在的石门沟流域,2002年6月7日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强降雨,致使沟里的石门河洪水暴涨,困住了旅游景点的46名游客。郁元更告诉记者,“要是现在,肯定能将游客提前转移。”
坚持提前转移 提升防灾能力
暴雨如注,山洪欲来。6月19日19时,天水市秦州区突降特大暴雨。截至6月20日19时,受灾严重的娘娘坝镇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引发白家河、西汉水等流域多条沟道山洪暴发。
“19日22时,娘娘坝镇花园村近30分钟雨量达到25.2毫米,柴家庄村最近1小时雨量21毫米,超过立即转移雨量0.2毫米,请做好准备转移工作,加强防范。”
……
一条条准确的山洪预警信息,从秦州区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出,及时传递到山洪灾害防御一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严令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应急值守,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如时刻监视山洪的“千里眼”,“户户知”工程有效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自救能力。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娘娘坝镇柳林村村支书杨建国便格外留意起了当晚的雨情。6月19日23时,当再次接到预警信息后,看着持续不断大雨,他再也坐不住了,穿上雨衣,冲出了院子。
暴雨中,广播声音已听不大清了。还得靠敲锣这种“土办法”,挨着村组通知。杨建国和防汛预警员王建民一道,首先奔向了一组。
那里,除了村组的人外,还有个修河堤的外地水利工程队,杨建国将工程队的人喊了起来,让他们撤离。紧接着,在去二组的路上,他又跑到兰浴河桥下面,嘱咐3位从四川来本地的蜂农快离开这里。
往哪里撤呢?
按照事先演练的路线,一组、二组撤到村戏楼院内,三组、四组到以前一个旧道班,五组到轴仪厂厂区。
就这样,杨建国他们敲着锣,争分夺秒,将村民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在百年不遇的洪水面前,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8月12日,同样在柳林村,雨还没有这次下得大,但却造成了6人死亡。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监测预警及信息传递发布系统、转移避险责任体制、互助自救主动避灾等防灾避灾群测群防机制。今年截至目前,省抗旱防汛指挥部已发出29次防范强降水专题通知,26次在甘肃电视台、广播电台发布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预警短信16540条。各地山洪预警“户户知”工程共发布预警信息1539次、预警短信43.5万条、转移群众3.55万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