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山区群众撑起保护伞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降雨引发的洪水及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主要灾种。河北省52.4%的国土受山洪灾害威胁,其中溪河洪水灾害点970个,泥石流灾害点509个,滑坡灾害点451个。2010年,为吸取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致1700多人死亡失踪的惨痛教训,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水利部等部委启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河北省抓住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制定了符合各地实际的《河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实施计划》,将8个设区市的65个县纳入防治区,工作重心由建坝修堤等工程措施向监测预警等非工程措施转变。5年来共投入资金5.9亿元,构建了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和群策群防体系,特别是通过采用“自动测报+网络传输+大数据分析+短信预警”等先进科技手段,为群众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广大山区撑起了一把防洪减灾的“保护伞”。
——监测网络让预报有据 降雨量是预测山洪及其次生灾害最重要的依据,但长期以来河北省普遍存在雨量站点密度不够、测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测报设施简陋、数据精度较低、数据报送不及时等薄弱环节,除大中型水库和骨干河道外,小型水库、山洪沟的水情大都缺乏专业的监测,只能根据肉眼和经验判断灾害出现的机率,等到灾害发生时常常猝不及防。为使雨量、水位等数据测得准、报得快,项目共建成自动雨量站1862个、水库自动水位计790个、河道自动水位计328个,这些遍布山区村组的设备成为“永不休息、一丝不苟的值班员”,测得的降雨量、水位等数据通过GPRS/GMS、超短波、卫星等无线方式传输到县级监测预警平台,作为防汛指挥部门决策第一手资料。
——预警平台使调度有方 收集到的雨水情数据,原来只能靠专业人员计算和分析,凭经验来定决策、搞调度,不仅工作量大、速度慢,还不好把握精度。项目在县级预警平台上安装的软件系统,不仅汇总统计数据,还能生成各种趋势图,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能大大提高防洪调度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项目在66个山区县建设了预警平台,担负着收集处理雨水情数据、分析研判灾害发生机率、指挥调度基层避险等职责。平台值班人员能通过电脑上的山洪灾害管理软件,查看各监测点实时及历史降雨和水位变化情况,系统还可以生成柱状图、过程线、数据表,并根据预设的临界值发出红、橙、黄、蓝四级预警提示,经相关人员会商确认后,通过平台向村级责任人手机上发送预警短信,并向县乡村行政领导和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通报情况。2012年“7·21”洪水时,易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发布县级预警2次、短信120条,安全转移群众1.5万余人。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全省共发布山洪灾害预警20次,发布预警短信1024条,累计转移危险区群众7.6万人次,减少了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
——群策群防保避险有序 在山洪灾害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将预警信息快速地告知群众,并完成转移避险,是防御山洪的关键。为提高预警速度,县级平台将预警信号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村干部,村干部可用手机直接遥控“大喇叭”进行广播,同时还配备了手摇报警器进行示警;为提高转移速度,各项目村都编制了预案,明确了避险区和转移路线,在墙上、路边树立标识牌或标志碑,给每家每户发放明白纸,汛前组织群众演练,让群众清楚“何时转、怎么转、往哪转”等关键问题,增强避险意识和自救能力;为保证预警不漏人,项目村都分片明确责任人,出现险情时敲锣示警,到每家每户检查,重点帮助老弱病残户进行转移,保证危险区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据统计,全省已编制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8594个,举办演练5.6万人次,发放明白纸310万份,树立标识牌2.2万块,配备报警器17448台,大喇叭15950个,这些设备有效解决了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当前,“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水利”作为传统行业也面临着广阔的利用前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只是水利融合“网络+”的一个缩影,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省级建设任务完成,手机版汛情信息移动查询系统(冀汛通)投入使用,省水利信息中心成立……水利信息化、网络化的步伐越走越快。既融合信息网络的技术优势,又坚持群防群控的优良传统,河北省山洪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必将得到持续增强和完善,山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必将得到更安全的保障。